close

一、 概論
  1972年上映的美國黑手黨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改編自Mario Puzo的同名小說,由著名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所執導,有Marlon Brando、Al Pacino、Robert Duvall等實力派演員參與演出,問世後便造成轟動,樹立了日後黑幫電影的典範,而在大眾電影市場中也佔有一席之地,不但在全球最大電影資料庫IMDB TOP 250名列第一,同時也在美國電影學會2007年所票選百年百大電影中排名第二,成為七零年代之後,美國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

  《教父》一片由”教父” Don Vito Corleone替小女兒Connie所舉辦的盛大婚禮展開序幕,隨著劇情的延續,觀眾開始了解由Vito Corleone所率領的黑道家族,在社會上有相當崇高的地位,但由於Vito堅持不碰觸毒品這塊危害美國的生意領域,引來紐約其他黑幫家族的不滿,造就本片之後的腥風血雨。除了黑道之間的糾紛,此片最被稱道的部份便是在人性的刻畫,從教父VitoCorleone以降,長子Sonny、次子Fredo、女兒Connie以及么子Michael,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彼此相互緊密結合,才能交織出這樣可歌可泣的偉大電影。

  此片不論是在劇情、拍攝技巧、音樂、導演、腳色都有著令人難忘的高水準,因此以下利用路易斯‧吉奈堤分析電影《大國民》的基本架構,探討教父一片在影史上能有如此地位的原因。

二、 攝影

  本片在典型黑幫劇情之外,在人物上做了更多細膩的描寫,因此想要將《教父》這部小說完整的用影像來呈現,是一個不簡單的工夫。導演Coppola利用電影一些重要的元素,包括攝影以及剪輯等等,克服了這樣的問題。

  由攝影師Godon Willis操刀的攝影部份,主要可以由三個要素來進行探討:鏡頭、燈光以及色彩。

  甲、 鏡頭

  由於教父一片登場的人物眾多,因此在鏡頭的交代上顯得十分困難,而導演時常藉由人物的出場順序,或是所站立的位置(將在場面調度中提到)來呈現出人物間的對等關係。

  比如說電影一開始的婚禮戲,鏡頭不停的變換,來解釋Corleone家族之間的關係,接著畫面一切,便進入到教父Vito出場的經典戲碼,先將鏡頭放在殯儀館老闆驚慌生氣的臉部特寫上頭,透過他時而憤怒時而謙卑的談話,讓觀眾對其說話的對象產生興趣,緊接著鏡頭緩緩拉開,開始看見了教父的背影,輔以他沙啞卻是具有威嚴的聲音,讓觀眾感覺到了他的崇高而不可侵犯,另外因為教父在這段戲中始終以背影面對觀眾,同時又躲在黑暗當中,又更增添一分神秘感,與殯儀館老闆變成了強烈的主從對比關係。

  乙、 燈光

  在《教父》一片當中,燈光也是不可忽視的要素,尤其是在許多教父出場的片段中,燈光時常是從上而下的打落,也就是採取了所謂的頂光(toplight) ,經營出一種如同上帝降臨的感覺,成功塑造出教父在家族及社會中神聖的地位。同時,刻意強調的晦暗燈光,也讓教父在觀眾心中留下了神祕難測的印象。

  丙、 色彩

  在本片中有幾個主要的色調,與劇情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譬如在教父會見客人時,黑色便為主要色調,如上文描寫燈光的部份相同,這樣的色調充分展現出教父的權威,也顯示氣氛的凝重及莊嚴;而在類似婚禮會場,及後來新教父為侄子受洗時這樣正面的場合,就是以自然的調性來呈現;另外在西西里時的場景,卻時常帶有一些泛黃的色彩,除了是要呈現是西西里的異國風味外,也暗示了西西里是Corleone家族過去的發源地。

三、 場面調度

  在攝影中曾提到,教父一片時常透過畫面構圖、人物的區域空間與距離來表現出之間的關係。譬如當教父迎接前來尋求協助的客人時,中間時常會隔著一張桌子,教父一人在桌子的一邊,而教父的手下和求助者則在桌子的另一邊,兩者呈現出一種不對等的感覺,來顯示教父不可侵犯的特性;而當教父將你視為親人或自己人時,卻可以上前去與其搭肩合照或是親吻教父的掌背。

四、 剪輯

  透過完美的剪接,教父一片讓舊教父Vito掌權時期一直到新教父Michael接掌家族這段看似冗長的故事變得十分流暢,絲毫不拖泥帶水,也在短短三小時電影中傳達了小說的意念。

  而本片最著名的剪輯,便是在影片最後,身為侄子教父的Michael,表面上到教堂中參加受洗典禮,卻暗地裡囑咐手下從事報復其他黑幫家族的醜陋情事的那場蒙太奇段落。

  在這場高潮戲中,導演刻意在教堂受洗以及佈局殺人之間來回剪接,讓嬰兒有如新生與殺人這般死亡的意念造成觀眾視覺及心理上的衝突,而在隆重的典禮同時因為去除了其他家族的威脅,讓Michael及Corleone家族的地位更加穩固,使得受洗這樣隆重的宗教儀式彷彿象徵了Michael正式登上了家族及黑道的頂端,成了不可一世的地下王者。

五、 聲音

  一部電影的成功,攝影、剪接、場面調度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聲音更是將電影推向經典的充要條件之一。

  在本片中,電影配樂師Niro Rota利用主題曲《Speak Softly of Love》做了多種編曲,配合劇情貫串了整部電影,主旋律的一致性讓電影始終帶有一絲陰沉悲傷的情調。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中,Rota也不吝於使用一些義大利民謠的曲調來強調Corleone家族來自義大利西西里的事實,也由於義大利民謠特有的歡愉感,讓實際上沉悶的劇情注入了活力,替往後許多黑道間的角力、鬥智,甚至是最後的屠殺埋下了伏筆,讓觀眾心裏有著明顯的轉折。

  而因為戲中主角群們皆有著義大利的血統,在語言上穿插著一些義大利話非常正常,然而這種語言的轉換常常也暗示著人物間的親密程度:只有身為義大利人的彼此才會了解的語言,拉近了劇中義大利人間的距離,卻也加大了義國人與美國人之間的隔閡。但這種暗示卻非必然,導演巧妙了語言的轉換來增加劇情的張力,好比說在Michael代替家族替教父Vito報仇的那場戲中,原本以英語交談的飯局,在槍殺案就要發生的前幾句話竟然突然變成了義語,頓時讓觀眾體會到Michael當下的心境:面對眼前即將被自己處死的兩人,對方不管說了什麼,緊張的心情只會讓對話內容變成陌生的語言。

六、 表演

  教父一片如此經典,腳色的精挑細選絕對是重要的原因,而演員們如MarlonBrando、Al Pacino、Robert Duvall也都不負眾望,呈現出精湛的演出。

  飾演教父的Marlon Brando當然是本片的靈魂人物,Brando以舞台劇改編的電影《慾望街車》中暴戾且深情的男主角Stanley成名,接著在《凱薩大帝》、《岸上風雲》等片都有傑出的表現,而他在本片中內斂沉穩的演出,充分詮釋了至高無上的教父極具威嚴的地位,低沉沙啞的嗓音、不疾不徐的動作,為黑幫老大建立了一個不可抹滅的形象,成為影迷永遠無法忘懷的經典人物。

  在片中演出新任教父Michael的Al Pacino,因此而一舉成名,成為70年代之後好萊塢最重要的男演員之一。Pacino在本片中,從一名從不過問家族事業的大學生、一名戰後歸國的軍人到殺人報仇的冷血份子、暴力無道卻又時時刻刻為家族著想的教父,期間表情、動作、情緒等細膩的轉換,全然看不出他當時只不是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而他在教父續集中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不過那已是後話。

  其他如飾演軍師Tom的Robert Duvall、飾演Michael女友Kay 的DianeKeaton都有著令人驚艷的表現,也因此片一砲而紅,在好萊塢闖出一番名堂。

七、 戲劇

  導演Coppola以撰寫劇本開啟了他電影的生涯,早在1971年便以《巴頓將軍》一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的大獎肯定。而他的導演生涯卻是由教父一片開始綻放光明,因此教父三部曲以及後來的《現代啟示錄》等片,便成了他執導電影的代表作。

  戲劇的其他元素方面,劇組對於場景佈置、服裝以及化妝等事都相當講究,譬如義大利籍的腳色們,即便生活在美國本土,身上仍然穿著具有義大利風味的服裝,在電影開始的婚禮,佈置、食物、樂團、歡愉的氣氛,也讓觀眾彷彿置身義大利。當Michael到了西西里,對此事是更加的注重。

  化粧上,最值得一提的便是Marlon Brando的造型了。Brando在接演此片時,年紀不過半百,飾演起將死之人一點也不含糊,臉上的老妝功不可沒,足見劇組對此的用心程度。

八、 故事

  全片改編自小說,以義大利移民Corleone家族在美國紐約的故事做為主軸,主要可分為兩大段落,第一段是由原教父Vito領導時期:此時的家族藉由Vito個人魅力,以及一種家族式的宗教力量所結合著,一向堅持公理行遍天下的Vito在黑道白道之間都有著極高的地位,彷彿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絕對正義。

  隨著Vito的老邁及對毒品一事的冥頑不靈,Vito式的領導地位逐漸瓦解,也惹來其他家族的覬覦,從此電影開始以Michael充滿復仇、心狠手辣的風格呈現,而就在Michael藉由暴力剷除異己的過程,這樣的風格越來越為明顯,象徵Michael新教父的地位越來越為穩固,一直到了影片最後的蒙太奇片段更是達到了高潮,也代表Michael的權勢衝到了頂端。

九、 編劇

  本片雖然是改編自小說的劇本,但人物間的經典對話仍然是影迷津津樂道的環節,也因此獲得了當年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的殊榮。舉例來説,老教父卸任後與Michael的一段對話,對我來說始終有個難忘的印象:老教父Vito不斷地敦敦教誨,說出自己對教內事務的看法;新教父Michael靜靜聆聽指教,即便他早已將事情安排妥當。而當Vito說到起初對Michael的期望,期待他成為一名參議員、一位政客,而非涉入家族(黑道)的事業之時,在字裡行間內所流露出來的失望、哀痛之情,卻又展現了在黑道世界打打殺殺的背後不為人知的人性,父子間深刻的情感。然而在這段對話的最後,話鋒一轉,竟又不動聲色的拉回到了家族糾紛的處理,Vito 彷彿輕描淡寫的提醒Michael,”Listen, whoever comes to you with this Barzini meeting, he's thetraitor.”,這樣重要的事情卻在父子間話家常中淡淡的談過,也顯示黑道老大平常所過的生活是如何水深火熱、爾虞我詐,一刻不得清閒。

  在小說中,《教父》的故事是以家族的局外人、Michael的女友兼妻子Kay之觀點所寫成的,而在電影中卻沒有強調這點,可是在許多象徵性的段落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樣的感受。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影片即將落幕的那場戲,Michael透過暴力取得了教父這樣無上的地位,而Kay 在報紙上發現了這個可怕的事實,便跑去質問她丈夫Michael,問他是否還記得當初堅持不踏入家族事業的承諾,Michael不願多說,只是請他妻子出去,Kay 站在門外,看著大門緩緩的闔起,裡頭Michael冷冷的看著她,右手微微舉起,讓旁人行親吻之禮,那是對教父絕對服從的象徵,Michael與Kay都明白,這將是永遠無法回頭的不歸路,也暗示了第二集破碎的結局。

十、 意識形態

  本片由於主角群的身分、地位、背景特殊的緣故,在宗教與文化上有著細微的描寫。

  為了顯示義大利人虔誠的信仰,在電影中不時可以看到相關的訊息,來傳達他們的教義,同時觀眾也不停地看見宗教的儀式,譬如影片末段的受洗典禮。而Corleone家族的運作也常帶有宗教的意味,像教父的存在,就如同上帝般的神聖,親吻手背的動作,也是一種宗教信仰般的儀式,藉以表示對教父的忠貞不二。

  在文化上,觀眾所接收到的卻是一連串的衝突。這點在主要腳色Michael身上特別明顯:一開始,Michael是一個擁有美國夢的標準美國青年,他剛唸完大學,有理想抱負,肯為國家打戰犧牲,堅持不參與任何違法的家族事務;然而,在父親遭到攻擊,親兄慘遭殺害,這樣的理想破碎了,他被迫必須接受黑道世界的現實,他拿起了手槍,手刃了敵人,而這樣極端的意念,更在他西西里的妻子炸死後達到了臨界點,成為日後他手段如此心狠手辣的導火線。這部分在電影後期,也可從Michael與Kay身上看出端倪,便不在話下。

十一、 總評

  《教父》一片自1972年推出後佳評如潮,在當年便獲得了奧斯卡獎十四項大獎提名,最後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造就了它在影史上不可抹滅的偉大地位。本片不但本身有著自己的價值,連帶也讓所有參與者也共享殊榮。導演Coppola、演員Al Pacino、Robert Duvall、Diane Keaton等人,皆因本片獲得了實力上的肯定,身價水漲船高,而早已成名Brando,也藉此片從自創電影公司倒閉的陰影走出,重新證明他過人的演技,奠定他在影壇難以撼動的地位。

  透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本片在所有電影該具備的元素中,皆有著極高的水準,至今會有這樣的成就實在不令人感到意外。

-----

參考資料已失落,如有雷同請來信告知,將盡快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785918 的頭像
    f785918

    逃離世界的世界

    f7859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