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welve_angry_men_xlg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 IMDB
1957年經典電影,12名陪審團成員在討論罪行的過程中,也同時讓觀眾看到了人性。

這部片的結構其實極其簡單,除了一開始在法庭上法官對著陪審團們做的叮嚀,整部片幾乎只發生在同一個場景之中,也就是12名陪審團討論罪行的房間。而他們之所以聚集在此,就是為了一名被控殺父的少年,證據之一是遺留在現場的凶刀,之二是聲稱自己有聽到或目睹的兩名鄰居,之三是少年並沒有充分的不在場證明。

第一次投票中認為少年有罪的陪審團成員是十一名,只有一名成員認為證據不夠充分,他無法決定少年是否有犯罪的事實。而衝突也就是從這裡而起,一開始其他十一名成員認為此案件根本就毫無懸念,人證物證據在,少年有罪的事實顯而易見,但持反對意見的成員力排眾議,在短短的討論時間中,他漸漸說服了其他的成員。

12-angry-men-pic-6

我想這部片會有如此高的評價,最主要就是劇本用了大量的對話堆砌12名腳色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甚至有的角色的背景故事也可以從對話之中推敲出來,而這些擁有不同性格背景的人,在面對這樣的兇殺案件本來就會有不一樣的思考邏輯,也當然會有不一樣的偏見。最初持反對意見的成員代表的就是一個超然的邏輯思考者,他在思考少年是否有罪的過程中盡可能的避免了個人情感的滲入,同時他也仔細思考了證據的正當性及可靠性,進而做出了推翻。

其他的成員中,有的是基於私情、有的是基於對於出身貧窮少年的鄙視、有的是希望正義獲得制裁,但透過辯思,原本立場相否的眾人,漸漸地接受了證據不足的解釋。最後才被說服的成員,他的兒子在與少年年紀相仿的時候離家出走了,於是他對於這年紀的少年帶有某種程度的恨意及不滿,他相信檢方所提出來的所有證據,即便他在討論的過程中已經感受到這些證據的可疑之處。最後一場戲,是所有成員面對著他,等他做出最後的決定,而他最後終於也做出了相反的決定。

我不是學法的,但我覺得在法律上最有可能出現這種現實、情感以及義理的糾葛,這部片就是用這樣簡單的案例來演繹了這樣的糾葛,當然是非常成功。而像這種透過對話,進而讓觀眾有所思考的電影,看起來的確是非常的過癮,這我之前也有提過了。

果然是經典好片,值得一看再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12怒漢
    全站熱搜

    f7859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